• 首 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理事会
    • 学术委员会
    • 秘书处
  • 专委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科研课题
    • 课题研究
    • 论文征稿
  • 政策文件
    • 政策方针
    • 战略学会文件
  • 专题活动
    • 讲好校园故事
    • 三下乡好故事
  • 会员服务
    • 入会指南
    • 会员风采
    • 查询服务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理事会
    • 学术委员会
    • 秘书处
  • 专委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科研课题
    • 课题研究
    • 论文征稿
  • 政策文件
    • 政策方针
    • 战略学会文件
  • 专题活动
    • 讲好校园故事
    • 三下乡好故事
  • 会员服务
    • 入会指南
    • 会员风采
    • 查询服务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三下乡好故事
三下乡好故事

讲好“三下乡”故事丨石榴籽里的光

发布时间:2025-08-05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参展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作者:秦云鹤

  摄影:刘佳琛

  团队名称:“西美传普,秦巴焕声”推普志愿服务队

  该单位已参展1期



正文1922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七月秦巴,山风裹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这支西安美院的“西美传普,秦巴焕声”推普志愿服务队,第一次踏进商洛镇安县中合村的土地,满眼是叠嶂的绿意和村舍的安宁。我抱着颜料箱与画板,心头盘踞的是一种近乎朝圣的忐忑——我们携带的美育与推普使命,真能在此处扎根吗?

  最初几日,我们与村干部恳谈,在村子中挨家挨户调研,试图触摸乡村跳动的脉搏。普通话推广问卷被乡亲们粗糙而温暖的手接过,填写的笔迹间杂着迟疑与诚恳。就在这穿梭的日常里,一个瘦小的身影总在活动教室外的墙角悄然晃动,像一抹怯生生的影子——那是石头,村里人口中的“小石头”,一个由奶奶拉扯大的孩子。

  他八九岁模样,衣衫沾着泥点,一双凉鞋带子断了一截,用细绳勉强系住。教室门框似乎成了他不敢逾越的界限。我们教村里的孩子用刮画描绘家乡山水,用国画点染荷塘月色,他就在门外踮着脚,眼睛亮得惊人,却又在我们目光扫过去时,迅速缩回墙后,只留下一个羞怯的背影。

  直到那天阳光透过老屋的木格窗棂,将粉尘照得粒粒分明。我正伏在桌上,试图将秦巴山水的苍翠与镇安版画的朴拙线条融进设计稿,焦灼啃噬着指尖。一个极轻微的声音突然在身旁响起:“……能画我奶奶吗?”

  猛抬头,竟是石头。他不知何时蹭进了门,小手紧张地绞着衣角,眼睛却固执地看向我铺开的草稿,里面夹着一张他趁我们不注意时悄悄画下的奶奶肖像。那铅笔线条稚拙得近乎笨拙:奶奶坐在院里的矮凳上,头顶稀疏的白发被画成一圈蓬松的云朵,脸上的皱纹像一道道深沟,唯有那双眼睛,被描摹得异常专注柔和。纸页边缘,还画着一颗咧开嘴的大石榴,籽粒像红宝石般密密匝匝。

  “奶奶管着石榴树,”他声音细若蚊蚋,带着山里孩子特有的怯生,“她说……石榴籽抱得紧,像我们一家人。”

  那一瞬,心头仿佛被什么柔软却沉重的东西猝然击中。这些天调研里听到的“产业瓶颈”、“附加值”、“销售渠道”这些术语,在这个孩子笨拙的笔触和那句“一家人”面前,忽然有了滚烫的体温与心跳。我蹲下身,平视他:“石头,画得真好!来,我们一起,把奶奶和石榴都画到新衣裳上,好不好?”

  他眼中瞬间爆发的光彩,亮得能驱散山间所有的雾霭。接下来的日子,石头成了课堂上最勤恳的学生。他不再躲在门外,而是紧挨着我,小脸绷得严肃。我教他调色,那沾着泥土的小手握住画笔,竟显出不可思议的稳定。他执着地一遍遍描绘奶奶布满岁月痕迹却无比慈祥的面容,还有那颗在他心中象征团圆与甜美的石榴。他笔下的石榴籽,红得耀眼,紧紧簇拥,仿佛倾注了他所有未能言说的依恋与向往。

  最终的结课作品上,石头的奶奶不再是纸上笨拙的线条。老人慈祥的侧影与饱满裂开的石榴巧妙结合,背景融入了他初稿里那些稚气却真挚的线条肌理,整体色调温暖明亮。当作品在村民大会上展示,村支书指着画上老人的形象,声音有些发哽:“这……这不是石头他奶嘛!好,好哇!这才是咱中合村的‘宝’!”人群里爆发出一阵带着泥土味的、由衷的赞叹。那一刻,石头站在人群前面,背挺得笔直,小脸因激动涨得通红,那双总是躲闪的眼睛,第一次毫无畏惧地迎着所有人的目光,亮得像落进了星星。

  临别前一天,石头攥着一把新采的野花跑来塞给我,花瓣上还凝着露珠。他仰着头,眼神是前所未有的清亮与笃定:“哥哥,明年,我还画奶奶。要画得……比石榴籽还红,还好看!”

  山风拂过青翠的坡岭,摇动层层叠叠的叶片。回程的车摇晃着驶离村庄,石头和他奶奶的身影在后视镜里越来越小,最终融入那片滋养他们的苍茫群山。我摩挲着口袋里那几张被汗水浸得微卷的画稿,上面是石头笔下最初的奶奶、咧嘴的石榴和那颗颗如红宝石般紧密相拥的籽粒。

  那一刻我忽然彻悟,所谓“推普”,所谓“美育+”,并非我们单向的灌输与改造。它更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终将回响。石头眼中重燃的光,乡亲们对着包装设计稿那声朴素的赞叹,村支书微哽的嗓音里被点亮的认同——这一切都在诉说:真正的振兴,必得从泥土深处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珍宝,从石头这样的孩子心底,打捞起那份对乡土与亲人最本真的眷恋与骄傲。

  车轮碾过山路,秦巴群峰默默送行。石头那句“比石榴籽还红,还好看”的约定,仿佛带着露珠的清甜,沉甸甸地落进心里。我们播撒美的语言与色彩,而乡村,则以它沉默的坚韧与石破天惊的生命力,为我们这些所谓的“启蒙者”,上了最为深刻的一课——美育的根,深扎于对这片土地与人的懂得与珍视;那被点亮的童心,才是穿透岁月、真正能焕新秦巴山乡的不灭星火。山风浩荡,而一颗心已被那石榴籽里的光,稳稳照亮。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



上一篇:人物丨他是郭易凡!
下一篇:讲好“三下乡”故事丨火种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
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地区东区G区49-4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