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理事会
    • 学术委员会
    • 秘书处
  • 专委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科研课题
    • 课题研究
    • 论文征稿
  • 政策文件
    • 政策方针
    • 战略学会文件
  • 专题活动
    • 讲好校园故事
    • 三下乡好故事
  • 会员服务
    • 入会指南
    • 会员风采
    • 查询服务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理事会
    • 学术委员会
    • 秘书处
  • 专委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科研课题
    • 课题研究
    • 论文征稿
  • 政策文件
    • 政策方针
    • 战略学会文件
  • 专题活动
    • 讲好校园故事
    • 三下乡好故事
  • 会员服务
    • 入会指南
    • 会员风采
    • 查询服务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三下乡好故事
三下乡好故事

讲好“三下乡”故事丨火种

发布时间:2025-08-04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参展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崔今金

  摄影:韩景鹏 楚凡 王翔宇

  团队名称:E在岩外实践团

  该单位已参展2期


正文2302字

预计阅读时间5.5分钟  


  真正的三下乡,不是来看见苦难,是来接过火种。

  七月的沂蒙山区,日头把晨雾晒成透明的纱时,已近晌午。今天,是我们“E在岩外”实践团在沂源县的第四天,刚辅导完初中生暑假作业,队长便接到了社区书记的电话:“今晚上我们社区将举办‘里仁’基层文化宣讲活动,你们实践团有空的话可以来听一听,都是咱本地的真人事儿。”

  队长看了眼日程表,急忙在QQ群里发通知把大家召集起来。傍晚六点,我们提前半小时到了社区服务中心。礼堂里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带着孩子的家长,我找了个角落坐下,掏出手机想补完今天的实践新闻稿。键盘敲得正急,舞台灯突然亮了,投影幕布上跳出八个大字——“榜样引领 教育传承”。

  “大家好,我是周俐,县实验小学的老师。”主讲人站在台上,马尾辫随着说话的节奏轻轻晃动。我扫了眼她胸前的名牌,心里嘀咕:这么年轻,能讲出什么新鲜事?手指继续在屏幕上跳跃,直到她忽然问台下:“孩子们,你们认识李振华老师吗?”

  前排几个公益课堂的孩子齐声喊:“认识!”我不免也抬起头,好像在某个公众号看到过是全国道德模范,难道是当地人吗?于是,怀着好奇的我关闭手机,认真地听起了这个故事。

  周老师身后的投影幕布亮起,出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清瘦的年轻人站在积雪的山路上,身后是连绵的群山。照片右下角写着“1953年冬,李振华初到沂源”。

  礼堂里,蝉鸣从敞开的窗缝钻进来,和周老师轻柔却有力的声音缠在一起。1953年,南京师范学院大一新生李振华响应国家号召到沂蒙山区支教,县委书记本想把他留在县城中学,他却坚持要去最偏远的山区——“我要到最偏远的山区,用知识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 投影幕布上,那张老照片在午后阳光里泛着暖黄。年轻的李振华站在没过脚踝的积雪里,眼神坚定得像是能融化周围的冰雪。

  “他去的韩旺中学,教室是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周老师走到讲台边缘,仿佛要离我们更近些,没有教具,他就挖来黄泥捏成几何模型,在晒谷场上教孩子们认图形;学生基础差,他每天放学后举着火把往山里走,火把的光在蜿蜒的山路上晃啊晃,照亮一户户农家的柴门,也照亮孩子们藏在怯懦里的渴望。

  “1955年夏天,他带的毕业班创造了奇迹——升学率100%,而全县平均只有10%。”周老师的声音突然哽咽,“庆功会上,学生们把家里舍不得吃的鸡蛋塞进他的口袋,他转身就分给了更贫困的孩子。”

  讲到这里,周老师的声音里突然泛起哽咽,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喉咙。她抬手往眼角抹了下,灯光落在睫毛上,碎成一片星星点点的光。礼堂里的掌声像潮水般涌起来,带着敬意漫过整个礼堂,连窗外的蝉鸣都仿佛静了静。

  “现在,我要讲一个我和李老师的故事。”周老师突然转换了话题,声音变得更加柔软,“大学期间,我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时,辅导员对我说:‘教育公平就是不让一个梦想因为现实而熄灭。’从那以后,除了老师,我再也没想过干别的。”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那天我和李老师交流这段经历时,他听完我的故事,眼里含着泪说:‘好孩子,国家培育了咱,咱把一辈子都献给教育。’”

  “临走时,李老师指着墙上‘一名党员一面旗’的字对我说:‘看我的娃娃们。’”周老师的声音突然提了些劲,像风吹动了旗角。墙上贴满的照片里,任纪来成了教师,正给山区孩子发书包;张明做了企业家,在基金会的捐款单上签下名字;王娟穿着白大褂,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去出诊…… 周老师望着我们,眼里闪着光坚定地说:“红烛的光亮一盏就能引出一片星河。”

  礼堂里鸦雀无声,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我低下头,指腹蹭过滚烫的眼角,泪水还是顺着指缝溜了下来。

  “那天我离李老师不过几步远,却觉得这个距离需要我用一生去丈量。”周老师的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回去后,她在教案上写了十二个字:乐教爱生,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投影切到新画面,一本用粉红色长夹夹起来的教案,红色钢笔写就的字工工整整,笔锋里带着股韧劲,像要透过纸背立起来。

  “去年我生病做手术,学生们来医院看我。”周老师突然笑了,眼角的泪光在灯光下闪烁,“有个叫婷婷的女孩说:‘老师,您不在的这几天,我们每天都趴在窗台上盼着您来。’”她的声音变得柔软:“后来我才知道,婷婷经常‘偶遇’我妈妈,帮她干活,甚至在我去外地学习时陪她打了三小时吊瓶。她笑着说:‘老师您太辛苦了,我想帮您干点活。’”

  礼堂里漾开一阵轻笑,很快又落下去,像被温水漫过的石子。每个人心里都软乎乎的,被这寻常日子里的暖给浸透了。

  “在大爱无涯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就像一只老鸟一样,孵出一窝窝小鸟。”周老师抬头看向远方,“当小鸟长大飞走时,老鸟依然守着巢。但每当小鸟飞回,都会先来看看这个守巢的老鸟。”我想,17岁的李振华在点燃火种时,从未想过它会燎原千里。“如今,我站在他照亮的山河里,终于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让自己成为另一颗火种。”周老师的声音突然充满朝气,“我不确定未来自己能带来多少光明与希望,我只有坚定的循着李老师的足迹做一支红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宣讲结束时,礼堂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走出社区服务中心,夜空中繁星点点。实践团的同学们都沉默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着什么。

  夜风吹过,带着山间特有的草木香。我抬头望向星空,那句“关于教育传承这个时代命题,答案很长,我们将用一生来回答”一直在我脑海久久徘徊,这几天化身宣讲课堂“小老师”的经历也一幕幕出现在眼前,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三下乡,不是来看见苦难,是来接过火种。就像周老师接过李老师的火种,而我们,也将接过这束光。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



上一篇:讲好“三下乡”故事丨石榴籽里的光
下一篇:消息丨原创首演!这出黄梅戏有点上头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
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地区东区G区49-4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