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作者:高瑜 王方容
摄影:王梓宇
团队名称:“砼”心协力队
该单位已参展1期
正文3584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七月的重庆,热浪滚滚。那天,我们“砼”心协力队走进九龙坡区铜罐驿镇敬老院,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院子不大,绿荫下坐着三三两两的老人,阳光透过树叶,在他们身上投下晃动的光斑。燥热并未驱散我们的热情,反而让那份探访的心意更加灼热。院里的宁静,仿佛沉淀着岁月厚重的回响。很快,我们此行的核心——拜访年近百岁的抗美援朝老英雄王爷爷和他的老伴陈奶奶——成为了我们心灵震颤的起点。
王爷爷坐在床边,身形清瘦,岁月的刻刀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沟壑,鬓发如霜。他微微颔首回应我们的问候,动作迟缓,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他的眼神,不像老人那般浑浊,里面似乎跳跃着遥远的光,像是穿透了时空,固执地映照着烽火硝烟的印记,透着一股子战场淬炼出的坚韧。陈奶奶在一旁,轻轻握着他的手,是我们沟通的桥梁。
“爷爷当年,是打美国鬼子的英雄。”陈奶奶的声音不高,带着岁月磨砺后的沙哑,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我们屏住呼吸,围坐在老人身边,仿佛怕惊扰了那些沉睡在皱纹里的往事。
“他是机枪手,”陈奶奶缓缓开口,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年轻的丈夫,“在最前头,枪林弹雨里冲……” 她的声音微微发颤,我们的心也跟着揪紧了。屋内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只有窗外偶尔的蝉鸣。“后来……受伤了,不能再打机枪了。”她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组织上让他……去找、去送……牺牲的战友回家。”
这几个字,她说得异常沉重。我的眼前仿佛不再是安静的敬老院房间,而是炮火连天、硝烟蔽日的异国战场。弹片呼啸,焦土灼热,身边不断有战友倒下。“没时间哭啊……也顾不上怕……”陈奶奶的声音哽咽了,“只能……只能把倒下的同志……推进壕沟里……用……用身体挡着……” 她抬起微微颤抖的手,徒劳地在空中比划着,想要描述那无法言说的惨烈与悲壮。我看到身旁的队友悄悄抹了下眼角,自己的喉咙也像被什么堵住了。那是怎样的一种本能和信念?在生与死的瞬息之间,把血肉之躯当作最后的屏障,只为多争取一线生机?而王爷爷后来背负的任务——在尸山血海中辨认、运送战友的遗体归乡——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生者不死”的无声誓言,刻骨铭心。霎时间,我的眼前仿佛不再是安静的敬老院房间
陈奶奶的叙述停顿了。王爷爷一直安静地坐着,目光凝滞,仿佛穿越回了那片燃烧的土地。他布满厚茧、骨节粗大的手下意识地、一遍遍摩挲着自己的膝盖。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他摩挲的不是布料,而是当年并肩作战、如今却永远冰冷下去的战友的肩膀。窗外的风掠过,恍惚间,我竟似听到了年轻王爷爷在冲锋号角中发出的呐喊,穿越时空,在小小的房间里低回轰鸣。
“三十几个人……一起回来的……”陈奶奶比划着,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现在……就剩两个了。”她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指了指王爷爷,“炮……震聋了……说话,靠写,靠比划。”她的手腕受过伤,写出的字迹如同被泪水洇开般模糊不清。我们这才明白,王爷爷的失聪,是战场炮弹轰鸣的残酷烙印。然而,陈奶奶的语气里没有丝毫怨怼,只有一种近乎神圣的平静:“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啊。” 这份历经磨难、跨越半个多世纪依然炽热的赤诚,像无声的惊雷,在我们年轻的心头炸响。眼前的安宁岁月,不正是在无数个像王爷爷这样默默无闻、甘愿牺牲的无名英雄的肩膀上建立起来的吗?
我们凝视着这对白发苍苍的伉俪。时光仿佛在他们身上重叠:硝烟弥漫中,年轻的王爷爷怀抱机枪,身影在焦土上如疾电般穿梭;血色残阳下,他跪在冰冷的地上,颤抖着双手拾起战友仅存的遗物,泪水混着硝烟和泥土无声滑落……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战士,用血肉筑成了不可逾越的长城,他们的身影,此刻都凝聚在王爷爷那双闪烁着不屈光芒的眼睛里——那是血色烽烟中最璀璨的星光,永恒地烙印在历史的天空,也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照亮前行的路。
岁月无声流淌,带走了矫健的步伐和洪亮的嗓音。王爷爷的喉咙早已喑哑,日常的交流都依赖于纸笔和陈奶奶心领神会的眼神。然而,当“抗美援朝”这几个字眼不经意间掠过,奇迹发生了。他那双平时略显浑浊的眼睛会骤然亮起,如同被投入火种的灰烬重新燃起火焰。嘴唇激动地颤抖着,努力地、极其困难地想要拼凑出完整的音节。即使吐出的词语破碎得像秋风中飘零的落叶,断断续续,含糊不清,但那急切的神情、那眼中迸发的光,比任何清晰的言语都更有力量。他生命中其他的章节或许已在时光的褶皱里模糊褪色,唯有那场战争,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如同用滚烫的烙印深深刻进了他的血脉骨髓,成为他灵魂深处永不磨灭、永不褪色的英雄勋章。
五十多年的相濡以沫,王爷爷和陈奶奶的爱早已化作无声的默契,根深叶茂。但比这爱情更撼动我们心魄的,是他们胸腔里那如同大地脉搏般深沉涌动的家国情怀。斜阳温柔地洒进小屋,陈奶奶的手指,带着无限的眷恋与珍视,轻轻抚过床头一个老旧的相框。相框的玻璃映着细碎的光,里面嵌着几张泛黄卷边的黑白照片。“这是……51年……刚入朝鲜……”她指着一张年轻军人的戎装照,王爷爷的目光紧紧追随。“这是……53年……打完仗……回家看看……”照片上的笑容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与欣慰。“这是……56年……从医院出来……”照片里的人瘦削却眼神坚定。每一帧凝固的瞬间,都无声地诉说着硝烟与温情交织的往昔。
就在这静谧的、充满历史回响的时刻,一个清晰、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声音,突然打破了寂静:“我是国家的战士!抗美援朝,有我一份功劳!”是王爷爷!他几乎是喊出来的。虽然口齿依旧有些模糊,但那斩钉截铁的腔调,那瞬间挺直的身躯,那眼中如同淬火钢刃般锐利的光芒,仿佛时光倒流,我们猝不及防地直面了那个年轻的、在战场上无畏冲锋的战士!我们猝不及防地直面了那个年轻的、在战场上无畏冲锋的战士!泪水瞬间冲垮了最后的防线,潸然而下。积攒的情绪爆发了。王爷爷的眼角,也分明泛起了激动的红晕。即便身体已被岁月和伤痛侵蚀,那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那份融入骨血的军人魂魄,从未熄灭,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纯粹、愈发坚硬。岁月,原来并不能磨灭信仰,只会让它如磐石般更加牢固。
“你们……”陈奶奶转向我们,慈祥而庄重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是国家的栋梁,是接班人……前程远大……别辜负……期望啊。”她的话语很轻,却像一颗颗沉甸甸的种子,带着历史的嘱托和生命的重量,缓缓落入我们年轻的心田。窗外的蝉鸣不知何时低缓下去,仿佛也为这庄严的一刻屏息。这份无声胜有声的嘱托,比任何激昂的演说都更直抵灵魂深处。我们不自觉地挺直了脊背,仿佛要将这份期望,连同那份历史的厚重,一起镌刻进自己的骨髓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必像王爷爷那样扛起钢枪,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但这份守护和平、建设家园的责任,这份让英雄鲜血不白流、让民族精神永续传承的使命,已然沉甸甸地压在了我们肩上——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新中国,我们责无旁贷。
夕阳的金红色余晖,温柔地斜铺进屋内,像一袭温暖的绒毯。就在这片柔光里,王爷爷胸前,一枚略显陈旧却依旧擦拭得锃亮的勋章,静静地闪耀着。暮光为它镀上了一层温润的琥珀色光晕。那是抗美援朝的军功章。我们凝视着它。那金属的棱角间,仿佛镌刻着志愿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的无畏气魄;那细密的纹路褶皱里,仿佛沉淀着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那内敛的光华,无声诉说着和平的来之不易与捍卫它的崇高理想。这不仅仅是一枚勋章,它是历史的火种,是个人英勇的徽记,更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象征。它跨越了漫长岁月,在此刻的暮色中,依然散发着灼热的力量,无声地激发着我们血脉中精武强能、捍卫尊严的勇气。
我们围坐在英雄身边,敬老院的宁静祥和与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在此刻奇妙地交织、对话。沉甸甸的历史感与眼前窗明几净的安宁,形成了一种无声却震撼人心的力量。
岁月终究流逝,英雄终会老去。但王爷爷和他战友们的精神,如同那勋章的光芒,永不褪色,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同永恒的星辰,为一代代后人指引方向。我们站起身,向着这位饱经沧桑却军魂永驻的老人,深深、深深地鞠躬。这一躬,是感谢他为国为民做出的不朽功勋,是致敬他用生命书写的这段气壮山河的历史。那些尘封的壮烈、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在他无声却充满力量的姿态中,在他眼中不灭的星光里,鲜活地重现——子弹撕裂空气的尖啸、战壕里血与汗的咸腥、战友倒下的锥心之痛、胜利时刻的嘶哑欢呼……我们仿佛伸出手,就能触摸到那段滚烫历史的余温。
王爷爷的故事,不仅仅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我们年轻一代最殷切的鞭策。它让我们刻骨铭心地懂得:脚下这片和平繁荣的土地,是无数像王爷爷这样的英雄,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浇筑的奇迹。守护它,传承那份融入民族血脉的忠诚与坚韧,是我们毕生的责任和无上的光荣使命。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