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作者:刘志 管欣怡
图片:刘志 工会
该单位已参展10期
正文1930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刘志: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湖北省钢结构创新联合体副理事长。坚持“科技报国、以用为先”的学术理想,坚持“面向产业、服务地方”的实干精神,以钢铁意志,十年如一日服务钢构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评“黄冈青年五四奖章”“黄冈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湖北省“博士服务团”先进个人、“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筑巢引凤:
打造人才高地,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十年前,当刘志初到黄冈师范学院任职时,命运的丝线便将他与黄冈钢构产业紧紧缠绕。学校选派他前往团风钢构企业担任科技副总,那充斥着金属气息的生产车间成了他深耕产业创新的起点。
这段扎根企业的经历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产业创新的密码箱,后来他再度肩负使命以省 “博士服务团” 成员的身份挂职企业升级为省级科技副总,车间里的晨露与深夜的灯光见证着他的奔波。从优化生产工艺到攻克技术瓶颈,一份份成绩让他荣获湖北省 “博士服务团” 先进个人称号。
一枝独秀不是春,他深知产业要发展,人才是核心。此后,他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先后推荐 6 名博士进驻钢构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编织起一张紧密的校企合作网络,逐步推动学校与地方产业的合作。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面开花,他带领团队整合黄冈钢构企业创新资源,牵头创建黄冈首个省级创新联合体,带领企业申报获批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6个,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科创体系。
创新平台如同磁石持续吸附着校企协同的能量,他们为黄冈钢构企业培养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30余人,2人获评黄冈师范学院行业导师。有效培养了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信心。他也先后入选了“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黄冈市首届“青年拔尖人才”。他的研究团队还获评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了企业和学校人才队伍双提升。
硬“钢”到底:
突破关键技术,锻造产业升级新动力
钢构产业规模大、产值高、带动性强,但核心技术少,技术制约多。刘志带领团队聚焦产业“卡脖子”难题,与其硬“钢”到底,不胜不休,为产业做强创新第一动力。
黄冈师范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智能焊接技术是这场攻坚中最耀眼的战果。曾经钢构车间里的焊接作业,不同规格、不同间隙的焊缝共用一套工艺参数,存在过度焊接或焊接不足等情况,焊接质量极不稳定,产品一次合格率不高。他们研制出的钢结构自适应焊接机器人为“傻大粗”的钢构制造装上灵巧的机器手,实现数据模型驱动焊接工艺,根据焊缝特征和尺寸大小自适应调整工艺参数、产品质量和一次合格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项技术很受企业欢迎,在多个规上企业得到应用,继2018年“型钢自动涂装工艺及设备研发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
2024年“大型钢结构现场级中厚板智能焊接关键技术及应用”再次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5年2月,黄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洁到团风调研,在车间亲眼见证了智能焊接机器人的精准作业,给予了高度赞赏。
使命担当:
校地同频共振,擘画产业腾飞新篇章
这些年,刘志始终是那个执着的探路者,探索将高校资源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主阵地,探索地方高校和地方产业同频共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产学研新路径。
如今,这条路上已是繁花满径,鸿路钢构入选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湖北省民营企业百强,辉创重工入选湖北省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正在冲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福鑫钢构入选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黄冈钢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在不断增强。
今年,市委、市政府更是擘画蓝图,要将钢构产业打造成全市首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
共赢的种子在合作中持续生长,服务地方的同时,他的团队也收获了丰硕成果。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4项。学校共建省级创新平台4个,撰写的产业报告受到市政协主席签批并转化为黄冈产业品牌建设措施,实现了“产业需求—技术研发—成果反哺”闭环
黄冈师范学院已和钢构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助推钢构产业腾飞不可或缺的力量。黄冈师范学院科研团队和钢构产业互融互促的故事也常被湖北日报、黄冈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成为湖北高校舞台的一道亮丽风景。
从人才培育的深耕细作到技术突破的披荆斩棘,再到校地协同的并肩前行。刘志教授以钢铁般的执着在高校与产业间架起创新之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产业创新者的担当。
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这片热土,让校企之花绽放更艳为,钢构产业腾飞注入不竭动力。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