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作者:李莎 邹豪 俞楗鹏
摄影:俞楗鹏
指导老师:朱元英
团队名称:理XIANG青年服务队
该单位已参展1期
正文1513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这样一群银发长者:他们中有的曾在边境线上站成"活界碑",用青春丈量国土;有的在实验室里熬白头发,用智慧攻克技术难关;有的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用粉笔书写育人篇章;有的在社区里忙前忙后,用行动诠释奉献精神;还有的退而不休,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这些可亲可敬的"五老"们——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岁月越久,香气越醇;他们粗糙的掌纹里,镌刻着半个多世纪的家国记忆。
73岁的谭卫华正是这样一位"五老"典范,从新疆霍尔果斯零下30℃的哨卡到湘东钨矿幽深的矿井,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烟火缭绕的包子铺,他用一生诠释着"党员穿不穿军装,脊梁骨都是直的"的铮铮誓言。
1972年,茶陵青年谭毛球响应号召参军,入伍后连长为他改名“谭卫华”(寓意保卫中华)。1973-1977年间驻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汽车第30团霍尔果斯哨卡四年。期间,他留下了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养鸡的故事要从团里下达的任务说起。那年冬天,上级要求每个连队都要发展副业生产。刚开始养鸡时,谭爷爷按照老家的方法,把鸡崽都放在一个大筐里。第二天一早,发现两只小鸡冻死了。“因为一个筐三只小鸡保温暖,最多放六只,再多便要憋死了。”后来驻地老百姓看他养鸡没经验,送来十几只鸡崽,还提醒他养鸡的注意事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谭爷爷最终把800多只鸡养得扑棱棱,顺利完成了任务。
除了养鸡外,谭爷爷还做过豆腐。边防部队十几年吃不着豆腐,黄豆只能煮着下肚。谭爷爷想起祖传的豆腐手艺,主动请缨尝试。第一次做豆腐时,他从深夜忙到出操号响,手忙脚乱地完成了第一锅。“做好后我问副连长:‘要的不要的?’副连长吼:‘好!白豆腐!’”全连官兵每人捧着一碗热豆腐的景象,让谭爷爷至今难忘。从此,每周连队做一锅豆腐,大大改善了边防官兵的生活。养鸡的故事彰显着军民情深,而那一锅锅白豆腐,则记录着边防连队最朴实的生活记忆。
1977年退伍后,谭爷爷经历过迷茫期,“一天两包烟打转”,但很快在基层岗位找到了新战场。他在湘东钨矿抡过铁镐,在电站修过电路,“党员不就是哪里有窟窿就往哪里堵!”改革开放后爷爷返乡创业:“包子铺油锅一滚就是七年!米豆腐、油条养大儿女,株洲电视台还来采访过两次呢!”退伍不褪色,方显党员本色。
2020年疫情很多商铺纷纷关门,但是乡亲们需要生活物资,爷爷挺身而出,照常开店,提供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物资。爷爷还曾无偿照顾非亲孤寡老人十余年:“每天为她做饭,当亲姐一样对待。”2024年爷爷向老人协会捐款1000元,用于慰问孤寡老人。
临别时,爷爷叮嘱我们:“端正思想,紧跟共产党,跟紧党不会吃亏。多纳税就是给国家上子弹!”
“世界是你们的,你们正年轻,时间宝贵,今天过去便是过去了,一定要珍惜时间。”
“青年人要向前走!不要因为得不到表扬而心生懈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夕阳漫过超市货架,斑驳的光影在"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上流转。听着谭爷爷的讲述,那些峥嵘岁月仿佛鲜活起来——霍尔果斯呼啸的风雪中,风华正茂的他守着哨卡;炊事班的煤油灯下,他彻夜守着那锅改善边防生活的白豆腐;改革开放的晨光里,他做出第一笼包子……
那枚熠熠生辉的纪念章,正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最珍贵的品质,也是爷爷留给我辈青年最宝贵的财富:在极端环境中创造温暖的智慧,在平凡岗位上坚守的不凡,以及刻进骨子里的"人民需要就是命令"的纯粹信仰。货架上整齐的米面粮油,恰似他跨越半个世纪依然挺拔的军姿——从未懈怠,永不褪色。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