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理事会
    • 学术委员会
    • 秘书处
  • 专委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科研课题
    • 课题研究
    • 论文征稿
  • 政策文件
    • 政策方针
    • 战略学会文件
  • 专题活动
    • 讲好校园故事
    • 三下乡好故事
  • 会员服务
    • 入会指南
    • 会员风采
    • 查询服务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理事会
    • 学术委员会
    • 秘书处
  • 专委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科研课题
    • 课题研究
    • 论文征稿
  • 政策文件
    • 政策方针
    • 战略学会文件
  • 专题活动
    • 讲好校园故事
    • 三下乡好故事
  • 会员服务
    • 入会指南
    • 会员风采
    • 查询服务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三下乡好故事
三下乡好故事

讲好“三下乡”故事丨榕树下的擂茶香——访赣南擂茶非遗传承人朱年花

发布时间:2025-08-18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参展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作者:管凌云 袁子涵

  摄影:刘加鑫 施恩 曹腕欣

  团队名称:“三叶草”社会实践团队

  该单位已参展1期



正文2651字

预计阅读时间6.5分钟  


  寒信村梅江河的水汽悠悠荡荡漫过石阶,那棵百年大榕数的气根像是岁月垂落的帘幕,丝丝缕缕。我们“三叶草”社会实践队扛着画板,满怀期待地穿过河埠头,一眼就看到朱年花稳稳地坐在榕树根自然盘绕形成的石凳上。她手中的竹杵一下又一下撞击陶钵,“咚咚”的声响裹挟着馥郁茶香,在湿润的水汽里一圈圈荡漾开来,奏响了一曲古朴的乐章。我兴奋地合上速写本,脱口而出:“这地方,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红色设计图,每一处都藏着故事!”

  朱年花可是当地有名的擂茶非遗传承人,这身份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传承。她手中的陶钵比榕树的年轮似乎还要沧桑,每一道划痕都诉说着过往。她往钵里投放茶叶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地先对着河面照一照,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我奶奶说,当年红军在对岸的竹林养伤,就是靠着这钵擂茶恢复力气的。”她轻声讲述着,声音里满是敬重。手中竹杵转动的弧度独特而讲究,顺时针碾三圈,再借着榕树的阴影逆时针转半圈,“那时候,怕河对岸的白匪听见动静,这特别的节奏就是我们的暗号。”她的掌心布满老茧,比陶钵上的裂纹还要深厚,捣茶时,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恰似榕树根紧紧抓着石缝里的泥土,充满了力量与执着。

  我们围在她身边,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我握着竹杵,满心期待,可这竹杵到了我手里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不听使唤地打滑,茶末飞溅,溅到了我的速写本上,洇出一片片浅褐色的印记,就像一幅抽象的画。朱年花看着我的窘态,笑得直拍大腿,榕树叶的影子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欢快跳跃。“你们这哪像是在擂茶,倒像是在给红军敲警钟哩!”她一边笑着,一边接过杵子给我们示范。只见她手腕轻轻旋动,茶叶、花生、芝麻这些普通的食材,在她的手下仿佛有了生命,欢快地在钵里交融,不一会儿就变成了细腻的绿褐色茶糊。“那年我爹才三岁,趴在榕树根上哭个不停,我奶奶一只手哄着娃,另一只手擂茶,照样擂得又匀又好。”她的话语里,满是对奶奶的敬佩与怀念。

  日头渐渐升高,正午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榕叶,在河面上编织出一片片金色的网。朱年花从蓝布围裙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照片,塑料封皮已经被汗水浸得微微发皱。照片里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举着一个印着小熊图案的塑料罐,罐口还沾着些许茶渍。她叫肖小美,是朱年花疼爱的孙女,跟着父母在打工的城市里读书,每年只有春节短暂的假期,才能回到这寒信村,回到奶奶身边。“娃总在电话里问,妈妈的擂茶到底是什么味道。”朱年花用袖口轻轻擦拭着照片,指腹在小美圆嘟嘟的脸蛋上反复摩挲,眼神里满是思念。“去年我寄了袋茶粉过去,孩子说冲出来的味道像泥水,之后就再也没要过了。”说到这里,她的语气里满是失落。

  当晚,在村委会里,灯光昏黄而温暖。我把朱年花和小美的照片郑重地压在设计图下,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我们画了红军过草地的场景在罐身,设计了刻有党徽的提手,甚至还设想把长征路线细致地描绘在罐底,可无论怎么设计,总觉得少了些至关重要的东西。夜深了,梅江的潮声悠悠地漫进窗户,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什么。突然,我灵感一闪,在草稿纸的角落写下“肖小美”三个字,大声说道:“红色不仅仅是烽火硝烟的历史,更是能把人与人紧紧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大家纷纷点头,眼中满是赞同。

  为了制作出理想的茶罐,我们找到村里的老木匠李伯。李伯接过图纸,眉头微微皱起:“罐底刻名字?这泡在茶里,谁能看得见啊?”我拉着他来到榕树下,指着盘根错节的树根耐心解释:“李伯,您看这榕树,它的根深深扎在土里,虽然看不见,可正是这些根,支撑着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啊。这名字就像这树根,是情感的根基。”

  最终,李伯被我们说服。我们把名字刻得极浅极浅,再用榕果特有的紫褐色釉料精心填色,不仔细看,就像罐底自然形成的一抹痕迹,可当指尖轻轻抚过,却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一笔一划蕴含的温度。罐身我们没有绘制复杂的红军图案,只细细描绘了一圈细碎的白梅,那淡雅的模样,像极了朱年花衣襟上被岁月磨白的补丁,质朴而又充满故事。

  送茶罐那天,阳光格外温柔。朱年花正静静地对着梅江发呆,她的身影在阳光里显得有些孤单。我们走上前去,我双手将茶罐递给她。她先是轻轻摸了摸罐身的梅花,指尖细腻地感受着那精致的纹路,突然,她的指尖滑到罐底,整个人瞬间定住,像是被什么击中了内心深处。竹杵“当啷”一声掉落在树根上,惊飞了几只停歇在枝头的麻雀。“这字……”她的指腹在“肖小美”三个字上反复摩挲,声音颤抖得如同风中的榕叶。阳光透过榕树枝叶间的缝隙,洒在她鬓角的银丝上,像是为她编织了一顶金色的皇冠。那些平日里总是紧紧抿着的皱纹,此刻像被温暖的茶水慢慢泡开,舒展开来,满是温柔与感动。她急忙摸出那个掉漆的老年机,拨号时,手指因为激动而不停颤抖,接连按错了三次。电话接通的瞬间,她迫不及待地举起罐子,对着听筒大声说道:“小美你听,奶奶给你准备了一个特别的茶罐,是瓷的,奶奶把最好的擂茶装进去,这次绝对不会撒了……”

  我们悄悄地退到河埠头,远远望去,只见榕树下的朱年花依旧在忙碌着,擂茶的声音再次响起,还是那个独特的节奏——顺时针三圈,逆时针半圈。我出神地望着河面,月光如水,顺着水流缓缓流淌,在茶罐的影子上洒下细碎的光芒,宛如点点繁星。“你看,”我轻声对同伴说道,声音里满是感慨,“当年这擂茶温暖了红军战士的胃,给予他们力量;现在,它也能跨越千里,让远方的孩子尝到奶奶的味道,感受到家的温暖。”梅江的水轻轻拍打着石阶,仿佛在回应我的话语,诉说着这古老技艺背后的温情故事。

  后来,我们收到朱年花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包新擂的茶粉,还有一张照片。照片里,肖小美双手捧着茶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罐底的名字正对着镜头,周围一圈淡淡的茶渍,晕染出一个小小的爱心形状。照片背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娃说,这茶有榕树的味道,有奶奶的味道,有家乡的味道。”

  那一刻,我深深懂得,红土地上的传承,绝非是将历史简单地陈列在展板上供人观赏,而是让这些古老的手艺在岁月里不断生长,长出新的牵挂与温情。就像这榕树下的擂茶,它曾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传递温暖与希望,如今,也能顺着梅江水的流淌,将浓浓的乡愁酿成孩子舌尖上最甜蜜的思念。当我们的设计不再只是冰冷的图案,而是承载着深厚情感的纽带,那些红色的故事,便会在人间的烟火气里,永远鲜活,永远温暖着人心 。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



上一篇:暂无文章
下一篇:消息丨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两项目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
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地区东区G区49-4邮编: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