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理事会
    • 学术委员会
    • 秘书处
  • 专委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科研课题
    • 课题研究
    • 论文征稿
  • 政策文件
    • 政策方针
    • 战略学会文件
  • 专题活动
    • 讲好校园故事
    • 三下乡好故事
  • 会员服务
    • 入会指南
    • 会员风采
    • 查询服务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关于专委会
    • 专委会简介
    • 理事会
    • 学术委员会
    • 秘书处
  • 专委会动态
    • 专委会动态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科研课题
    • 课题研究
    • 论文征稿
  • 政策文件
    • 政策方针
    • 战略学会文件
  • 专题活动
    • 讲好校园故事
    • 三下乡好故事
  • 会员服务
    • 入会指南
    • 会员风采
    • 查询服务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三下乡好故事
三下乡好故事

讲好“三下乡”故事丨贺家湾的红缨枪 ——记烈士贺晋年亲属贺爷爷的讲述

发布时间:2025-08-15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参展单位:延安大学

  作者:张晋阁

  摄影:李若萱

  团队名称:“红旗领航,知行合一”玉家湾村社会实践调研队

  该单位已参展3期


正文共2327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七月的子长,骄阳似火,黄土高原上的沟壑被晒得冒起热气。我们延安大学师范协会第二支队沿着蜿蜒的土路走进贺家湾村时,83岁的贺爷爷正坐在自家土房子前的老槐树下,手里摩挲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拐杖。

  我们三三两两走进他的院子,还没等自我介绍,贺爷爷便看到了我们一行人整齐的队服,捕捉到我们眼中的求知欲,他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带着笑意招手:“是来听故事的娃娃吧?快进来坐。”我们赶忙走进屋,解释道:“爷爷您好,我们是来做调研的,想了解贺将军的故事和您家的情况,您要是方便,能给我们讲讲吗?”

  窑洞外的蝉鸣不知疲倦,贺爷爷的声音却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午后的燥热。炕桌上摆着一个红布包裹的木盒,里面静静地躺着半截红缨枪——那是贺晋年将军少年时用过的武器,枪杆上还留着跨越几十年的清晰指痕。我们的思绪被这杆枪牵引着,忍不住想知道贺将军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便轻声向爷爷询问。

  爷爷打开木盒的手微微颤抖,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红缨枪上,枪头的锈迹里仿佛沉淀了岁月的温度。

  “我三叔是宣统二年生的,比我爹小五岁。那时候咱贺家湾穷啊,十户人家九户都没有粮食吃,可我爷偏要送他去读冬学。”老人从炕席下摸出一张泛黄的画像,是贺晋年老将军十七岁时的模样:穿着打补丁的短褂,腰间别着那杆红缨枪,眼神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贺晋年六岁就跟着私塾先生认字,先生是个参加过义和团的老秀才,总在夜里给孩子们讲“天下大同”的道理。“有回地主家的狗咬伤了讨饭的娃,三叔抄起砍柴刀就冲上去,把狗砍得嗷嗷叫。地主带人来抓他,他钻进后山的窑洞躲了三天,出来时眼睛更亮了,说‘以后要让穷人都不被欺负’。”

  十二岁那年,贺晋年成了村里第一个会写信的少年。他帮乡亲们给外出逃荒的亲人写信,信纸不够就用桑皮纸,笔尖秃了就用茅草杆代替。“有次他给红军游击队送信,来回走了八十里山路,脚都磨出血泡了,却把信揣在怀里保护得完好无损。回来时还带回半袋小米,说是游击队分给乡亲们的。”老人笑起来,皱纹里盛着骄傲,“那时候全村人都知道了,贺家老三是个有骨气的娃。”

  听着爷爷讲述贺晋年少年时的事,我们又好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下定决心投身革命,便接着问爷爷。

  窑洞外突然刮起一阵风,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爷爷的讲述。

  “民国十四年,谢子长将军带着队伍到了咱安定,也就是现在的子长。”贺爷爷拿起床边的蒲扇缓缓扇了起来,深沉的眼神中满是对往事的回忆,“三叔早年在陕北参与革命活动,那天在地里干活时,听说谢子长在村里动员群众,讲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道理,扔下锄头就跑了过去。回来后眼睛亮得像星星,说‘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专打土豪劣绅’。”

  谢子长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当时在陕北地区积极开展革命宣传,组织群众投身革命。贺晋年听了动员会,浑身发热,散会后拉着红军战士问了一下午。“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蹲在炕沿上磨那杆红缨枪。我爷问他想啥,他说‘爹,我要跟红军走,让天下的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不久后,贺晋年参加了游击队,投身革命斗争。“他走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就在口袋里揣了两个窝窝头。我娘发现后一路追到山梁上,给他塞了双新纳的布鞋,他咚地跪下磕了三个头,说‘娘,等革命胜利了,我回来给您盖瓦房’。”

  贺晋年在革命生涯中历经无数战斗,长征路上,他在腊子口等战役中英勇作战。爷爷从怀里掏出一个蓝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封泛黄的信。“这是三叔在长征路上写的,”老人指着其中一封,信纸边缘有磨损的痕迹,“他说在战斗中虽有伤病,却缴获了敌人的武器。还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跟着红军走到底’。”

  贺晋年的家人始终支持他的革命事业。后来,他的兄弟贺吉祥、他的儿子贺毅也都投身革命事业,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三叔常说‘革命者的骨头是钢铸的’,这话我们贺家代代都记着。”

  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屋子,老人拿起一件旧物,轻轻放在我们手中。“你们摸摸这物件,上面的痕迹是三叔当年留下的。那时候条件艰苦,却总说‘为理想活着,比啥都强’。”

  爷爷说,曾有人问“现在是和平年代,还需要传承这种精神吗”。“我听了当时就急了,”他加重语气,“和平日子是咋来的?是无数革命者用奋斗换来的!现在的娃娃们,更要学他们的骨气:遇到困难别退缩,做事情要踏实,心里要装着别人,装着国家!”

  “三叔当年总说‘要让娃娃们都上学’。现在学校盖得这么好,你们这些年轻人来教书、来奉献,就是在圆他们那代人的梦啊。”老人的眼中满是感慨,“年轻人记住,英雄精神不在纪念碑上,而是在你们干的事里。”

  聊起现在的生活,贺爷爷满眼欢喜:“政府啥都想到了。我每个月有相应的待遇,生活上有保障,前年我腿不好,村里派车接送我去县城看病,很方便。”

  

  去年村里搞红色旅游开发,对老宅子进行了修缮,还在院里建了个小陈列室,摆放着贺将军的遗物。“清明的时候,常有领导和群众来缅怀先烈,我就想多给娃娃们讲讲过去的事。”老人指着外面的“将军故里”四个大字,满眼都是骄傲。

  夕阳的余晖落下,满山被映照成金黄色,我们要离开了。贺爷爷坚持送我们到村口,站在老槐树下挥手。远处的学校教室楼在夕阳的照耀下熠熠发光,透过窗户,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正朗朗读书的场景,就如贺晋年将军当年期盼的模样。

  回学校的路上,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房子,突然明白为什么这片土地总能孕育出投身国家和人民事业的英雄——因为有无数像贺晋年将军这样的人,把信念深深扎根,让希望代代相传。他们留下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力量,让每个后来者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方向。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



上一篇:消息丨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两项目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
下一篇:消息丨上海交通大学,Science+1!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
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地区东区G区49-4邮编:100020